题目内容
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试题答案
4、A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全词,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同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句中“弃置”一词点明了被贬之意,流露着怨愤之情。B
.第三句的意思是,时光不会倒流,怀念旧时岁月也只能是念念《思旧赋》而已。C
.第四句借回乡情景的想象,表明自己被贬时间太久和还京途中恍如隔世的感觉。D
.末尾点明“席上”“酬赠”之题意,表达了要从痛苦中走出的决心。(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将漫长凄苦的贬谪生活高度浓缩,抒情委婉细腻,极富感染力。B
.三、四两句接连用典,言简意丰,含蓄地表达了思念、怨愤与无奈之情。C
.五、六两句以“沉舟”、“病树”自喻,展示了生活的哲理。D
.全诗前半部伤感低沉,后半部开朗昂扬,情思跌宕,和谐完整,沉郁中更见豪放。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怒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精髓。
改革开放后,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我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都曾以各种风格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小题1】文章最后说:“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这棵槐树的绿“非同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
【小题3】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为何写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绘画?(4分)
【小题4】文题用“怒”来形容“绿”,细读原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精髓。
改革开放后,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我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都曾以各种风格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小题1:文章最后说:“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这棵槐树的绿“非同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
小题3: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为何写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绘画?(4分)
小题4:文题用“怒”来形容“绿”,细读原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叶子时期的梅
晨 义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⑾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选自《名作欣赏》2007年第l 2期)
1.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 梅到 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2.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品析:
3.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这里的“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长久:
佳美:
4.文章结尾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显露”还是“隐藏”,梅都不因人们的喜好而活着。
B.梅有它自在的生命本性,叶子和花都是梅的生命的自然形态。
C.长叶是为了开花,“隐藏”是为了“显露”,花是梅最重要的生命价值。
D.当开花时开花,当长叶时长叶,梅的生命过程都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5.叶子时期的“梅”具有独特的美感。下面表述不符合作者感受的一项是( )。
A.具有朴素美 B.具有刚健美 C.具有清纯美 D.具有含蓄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卞之琳)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1.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那一天 30多年前
——被雷劈残的古柳抖擞绿枝,我企图以画传其神髓 ——
改革开放后 最近
参观国内外画展,断株重蹿新枝的作品令我感慨——丰
2.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改成“不管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还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这样用语更显连贯。你以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2分)
3.品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4.作者为什么称“那绿”为“怒绿”?(4分)
5.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解说。(4分)
6.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叙写断株再绿的情景,较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
不屈不挠的精神。
B.“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默然枯立”等描述是一种铺垫,是在为下文的蹿出绿枝“恨
不能穿云摩天”蓄势。
C.“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之“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过惨烈的磨难;句间用逗号
停顿,意在强调“那绿”。
D.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抒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
谐相处的愿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