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列加点词语 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又是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试题答案
1、B(A、C、D为褒义,指只须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为贬义,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下列加点词语 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又是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B.他出门前给父亲说如果他不弄出个名堂来,绝不会回家。
C.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开展工作,只有依靠群众才会搞出名堂来。
D.妈妈昨天告诉我原来一事无成的舅舅现在在重庆真的干点名堂出来了,我们全家都为他感到高兴。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 D.唯傅修期耳 ()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
C.策之不以其道 | D.愿陛下亲之信之 |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
【小题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 D.唯傅修期耳 ()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
C.策之不以其道 | D.愿陛下亲之信之 |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
【小题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 D.唯傅修期耳 ()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
C.策之不以其道 | D.愿陛下亲之信之 |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
小题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_
(3)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 (4)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2分)( )
A.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客之美我者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小大之狱 D. 甚矣,汝之不惠
6.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
A.何以战? (《曹刿论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田彩虹
第一种人大老远的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哈!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用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造句,而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到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担负兵役。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等待遇的惆怅,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生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无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1.第一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粗的句子“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四种人的特点。
①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八自然段中:
①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B.作者写”生命”这样抽象的命题,以树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
C.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的心态是为了下文对”生命”问题进行设问。
D.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做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做法。
E.本文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问句”,无论给出多少种回答,人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6.你对”生命”这个话题有哪些感悟,不妨写下来吧!或者说”生命的问句”带给你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