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试题答案

3、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相关题目

古诗文阅读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弛然而卧

(2)苛政猛

(3)为之说

(4)惜夏日长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

(3)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4)

阅读上面诗文材料,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刈麦者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遇。

B.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中“是农桑”指的是从事农业劳动。

C.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一个古代贪官的形象。

D.

蒋氏自陈心曲的核心内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

比较《捕蛇者说》和《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古诗文阅读。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弛然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
(2)苛政猛虎_________________
(3)为之说___________________
(4)惜夏日长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君将哀而生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4.阅读上面诗文材料,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刈麦者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遇。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中“是农桑”指的是从事农业劳动。
C.“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一个古代贪官的形象。
D.蒋氏自陈心曲的核心内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比较《捕蛇者说》和《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炫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做“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

请判断下列各说法的正误。

(1)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2)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他们的森林。(  )

(3)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  )

(4)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

(2)

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答:________

(3)

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

(4)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答:________

(5)

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

答:________

(6)

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限100字以内)

答: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