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如下图.△ABC内接于⊙O.∠C=45°.AB=4.则⊙O的半径为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683102[举报]
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用a、b、c表示.
(1)如图1,在△ABC中,∠A=2∠B,∠A=60°,求证:a2=b(b+c);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2倍,我们称这样的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1)中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倍角三角形,那么对于任意一个倍角△ABC,且∠A=2∠B,关系式a2=b(b+c)是否仍然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
(3)在(2)中,若∠B=36°,b=1,直接填空:a=______,cos36°=______(若结果是无理数,请用无理数表示).
(4)应用(3)的结论,解答下面问题:如图2,一厂房屋顶人字架是等腰△ABC,其跨度BC=10m,∠B=∠C=36°,中柱AD⊥BC于D,则上弦AB的长是______m.(可能用到的数:≈2.24,≈2.45,≈2.65)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4、先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已知: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D是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
求证:AC=AB+BD.
证明:如图1,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则由已知条件易知:Rt△ADB≌Rt△ADE(AAS)
∴∠AED=∠B=90°,DE=DB
又∵∠C=45°,∴△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EC.
∴AC=AE+EC=AB+BD.
我们将这种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线段和的方法称为“截长法”.
解决问题:现将原题中的“AD是内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换成“AD是外角平分线,交BC边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线段AC、AB、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已知: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D是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
求证:AC=AB+BD.
证明:如图1,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则由已知条件易知:Rt△ADB≌Rt△ADE(AAS)
∴∠AED=∠B=90°,DE=DB
又∵∠C=45°,∴△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EC.
∴AC=AE+EC=AB+BD.
我们将这种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线段和的方法称为“截长法”.
解决问题:现将原题中的“AD是内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换成“AD是外角平分线,交BC边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线段AC、AB、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先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已知: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D是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
求证:AC=AB+BD.
证明:如图1,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则由已知条件易知:Rt△ADB≌Rt△ADE(AAS)
∴∠AED=∠B=90°,DE=DB
又∵∠C=45°,∴△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EC.
∴AC=AE+EC=AB+BD.
我们将这种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线段和的方法称为“截长法”.
解决问题:现将原题中的“AD是内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换成“AD是外角平分线,交BC边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线段AC、AB、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先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已知: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D是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
求证:AC=AB+BD.
证明:如图1,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则由已知条件易知:Rt△ADB≌Rt△ADE(AAS)
∴∠AED=∠B=90°,DE=DB
又∵∠C=45°,∴△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EC.
∴AC=AE+EC=AB+BD.
我们将这种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线段和的方法称为“截长法”.
解决问题:现将原题中的“AD是内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换成“AD是外角平分线,交BC边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线段AC、AB、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已知: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D是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
求证:AC=AB+BD.
证明:如图1,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则由已知条件易知:Rt△ADB≌Rt△ADE(AAS)
∴∠AED=∠B=90°,DE=DB
又∵∠C=45°,∴△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EC.
∴AC=AE+EC=AB+BD.
我们将这种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线段和的方法称为“截长法”.
解决问题:现将原题中的“AD是内角平分线,交BC边于点D”换成“AD是外角平分线,交BC边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线段AC、AB、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