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434420[举报]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未,苗嫁菸然。据此回答1-3题
A.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生物灾害 D.地质灾害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损失
D.环境受到污染
A.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
B.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气温降水变率大
C.受太行山脉的影响,降水量大
D.位于非季风区,气候要素多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
A.气象灾害 | B.水文灾害 | C.生物灾害 | D.地质灾害 |
A.人员伤亡 | B.财产损失 | C.自然资源损失 | D.环境受到污染 |
A.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 | B.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气温降水变率大 |
C.受太行山脉的影响,降水量大 | D.位于非季风区,气候要素多变 |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向北运动的板块,使青藏高原隆升并向东运动,再挤压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其应力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导致位于横断山区高山深谷的汶川县发生了地震,见下图。
材料二: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的堵塞物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截至2008年5月21日,汶川灾区发现一共有34处堰塞湖,其水位上升很快,必须及时进行预警和排险。
材料三:易倒塌房的结构。(图1)
材料四:汶川的地形地貌。(图2)
(1)主动挤压青藏高原的是________板块;汶川大地震从成因看属于________地震。为及时准确了解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质、水文灾害和建筑破坏等分布状况,优先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2)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3)此次地震造成许多次生灾害,其中,次生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和堰塞湖等。试分析此时此地的堰塞湖水位为何上升很快,有哪些措施可用来应对其可能产生的洪灾。
(4)你认为汶川一带是否适合大量人居住?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左图我国某区域图和右图该河流山西段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左图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2)左图中河流初冬和早春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
并简述其发生过程:
(3)分析左图中鄂尔多斯内流区的形成原因(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回答):
(4)左图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
指出左图中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环境问题,并就其中一种环境问题分析原因。
问题:
原因:
资料:右图流域中,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叫碛口。在繁华时期,每日有几百只船、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的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仅麻油一项,每天就卸几万斤。然后,再用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其时,省内外流传着两句谣谚:“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形容碛口往来货物的吞吐量之大,又说“碛口待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骡马、骆驼回程时,再驮上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经碛口转销到黄河上游的大西北和内蒙古。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了南北。
(5)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碛,水渚有石者”。
下列对碛口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河流拐弯处 B.河流交汇处 C.激流浅滩处 D.河口位置
(6)简述碛口镇的形成。
(利用地转偏向原理说明石滩、浅滩的成因及其对航运的影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向北运动的板块,使青藏高原隆升并向东运动,再挤压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其应力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导致位于横断山区高山深谷的汶川县发生了地震,见下图。 材料二: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的堵塞物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截至2008年5月21日,汶川灾区发现一共有34处堰塞湖,其水位上升很快,必须及时进行预警和排险。 材料三:易倒塌房的结构。(图1) 材料四:汶川的地形地貌。(图2) (1)主动挤压青藏高原的是________板块;汶川大地震从成因看属于________地震。为及时准确了解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质、水文灾害和建筑破坏等分布状况,优先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2)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3)此次地震造成许多次生灾害,其中,次生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和堰塞湖等。试分析此时此地的堰塞湖水位为何上升很快,有哪些措施可用来应对其可能产生的洪灾。 (4)你认为汶川一带是否适合大量人居住?为什么?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