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填空. (1)俄国作家 在中通过主人公乞乞科夫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特征. (2)茅盾在< >中成功地塑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吴荪甫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3)古代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愁 的情绪.例如.司马迁在中介绍屈原写作的情况时就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李白在中就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煜在中就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清照在中就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五.读下边一篇文章.做16至19题.逃 离郭静娟食堂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有一天.我终于因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这一次次角色的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 远不足以形容心情.虽然有着同吃同住的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着落叶的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而最终回到的.却是它原来的位置.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可以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带着些须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的寂寥落寞.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至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只身独处.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纵有把酒临风的洒脱.能够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脱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与其逃离.不如归来.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以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在我们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27181[举报]

 

1.D (A.“标识”的“识”读zhì,其余读shí;B.“难堪”的“难”读nán,其余读nàn;

C.“解数”的“解”读xiè,其余读jiě;D.都读sāng。)

2.C  (A.欠――歉;B.以――倚;D.和――合。)

3.A  (掩耳盗铃,形容蠢人自己欺骗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比喻虚撑场面,硬装了不起;反唇相讥,受到指责后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喻一厢情愿。)

4.B  (破折号应去掉。)

5.C  (A.有赘余,贪污的手法没有“正当”的。B.语序不对,“东西互动”和“现代化建设”位置应对调。D.“清晰的思路”和“感染”不搭配。)

6.D  (地幔温度高不是诱发地震的直接原因。)

7.A  (是没有“可靠”的先兆;大地震才是可怕的自然灾害。)

8.D  (应是主要研究小地震,它有助于研究大地震。)

9.B  (贸,卖。并非通“牟”。)

10.B  (因,都作“因而”、“于是”讲;于,上一个作“给”讲,下一个作“从”讲;

以,都是表目的;乃,都是表肯定。)

11.A  (第①句,前一分句写韦丹报告需要的费用,后一分句与韦丹无关。第⑤句写韦丹追查粮食去向所得到的结果,第⑥句表现韦丹为政宽仁。)

12.C  (为百姓盖瓦房并非全都免费。)

13.见“参考译文”。

14.(1)“花态度”指一般的花那种讨人欢心的颜色、姿态;“雪精神”指梅花具有雪一样纯洁、高尚的品格。(2)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为梅花的“精神”、“秀色”所陶醉,不记得游览、品赏了多久,只知道返回时已是傍晚时分,月亮已经上来了。

15.(1)果戈理         (2)《子夜》            

(3)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与尔同销万古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6.(1)逃离者想象中的生活具有“美的形态”,“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接触了生活实际后又觉得生活“琐碎”,是“锋芒般锐利”,正像昆德拉形容的某些人所感觉到的那样,“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2)因为去风景地的目的是想消除心中的寂寞,但陌生和距离并不能真的“滤去尘沙”,在风景地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所以有“失落”感,觉得那里“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用“心寂寞……寂寥落寞”作答亦可。)

17.逃离者后来认识到,王维《竹里馆》所描写的生活表面上是“静美”、“自由”的,但背后却有着无尽的孤独和烦恼。因为诗人虽能逃离现实的喧嚣,却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18.含意是:生活中有烦恼,有痛苦,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只要我们勇于面对生活,承受生活,就会发现,痛苦之后便是欢乐和幸福。

19.这棵树象征着这样一种人:他们不虚幻,不浮躁,他们脚踏实地,直面人生,勇敢地承受生活中的痛苦,因而演绎了万种风情。他们不仅自己享受了生活,而且醉了别人。

20.贾宝玉出生在封建贵族家庭,但成了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不喜欢四书五经,厌恶科举考试,拒绝踏上经济仕途。他与林黛玉思想感情一致,因而相互爱恋。但他们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摧残,以致黛玉含恨而逝,宝玉出家为僧。(贾宝玉思想叛逆,和林黛玉因思想一致而相恋,两人爱情遭到不幸,这三点是介绍的重点。)

21.建成于1891年的颐和园德和园戏楼和建成于1755年的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建成于1772年的故宫畅音阁戏楼合称为清官三大戏楼。(将德和园戏楼放在最后亦可。)

22.示例:(1)青年如果害怕遭到失败的打击,那就永远体味不到战胜艰难时的那种快慰之情。(2)种子如果害怕遭到泥土的掩埋,那就永远体味不到破土而出时的那种欣喜之情。

文言文翻译: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是北周大司空韦孝宽第六代孙子。

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由明经科考试及第,调到安远县任县令,他将这一任职让给庶兄,自己入紫阁山照料伯父韦能。后来又高中五经科榜首,担任过咸阳县县尉。张献甫上表举荐他帮助治理?宁幕府。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分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让有关部门拨给了他,因而还定下了有关制度。韦丹还没有出发,新罗国新立的君也死了,他便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

韦丹升调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做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做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做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做屋;贫穷做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做屋。他兴建了南北两个集市,还做营房来安置军人,这一年大旱,就招募人去完成这些工程,多多地给予报酬,并供给吃喝。他筑堤抵挡长江洪水,堤长十二里,设有涵洞来泄洪。他一共修了五百九十八口塘,灌溉了一万二千顷田。有个官员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复核粮仓的粮食,发现少了三千斛,韦丹想:“这官员难道是他自己吃了?”抄他的家,获取了所有账本,原来是有权势的官员侵占去了,他召集这些官员说:“你们依仗权势从官仓里拿走粮食,是犯罪行为,给你们一个月期限归还回来。”那些官员都磕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抗不还的。有个吏卒犯法应处死,韦丹放了他没有杀他。这吏卒走后,上书控告韦丹违法,朝廷下诏书让韦丹离职待查,正在这时韦丹去世,年五十八岁。查证吏卒所告,都不属实,韦丹执政的情况反而更清楚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