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等级与阶级

上海市大同中学  邵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等级的起源与发展

中产阶级的起源与发展

阶级的产生与斗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提问,使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概括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初步学习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考察社会结构

通过对等级向阶级演变的过程的分析,认识其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废除等级制度的漫长历史,认识等级制度已经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所淘汰,使学生树立公民的政治权力意识、否定和拒绝政治特权的意识。

了解当代社会中产阶级主体成分的变化趋势,认识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勤奋学习的动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级制度发展历程

中产阶级的演化

难点:等级与阶级的区别

说明:

1. 等级是指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对于政治特权的制约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等级的消除,特别是特权等级的消灭,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理解等级制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史,即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一个侧面的把握。

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目前使用十分混乱,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中产阶级产生于中世纪后期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与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而中产阶级构成的历史演变,勾勒出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课文截选了中产阶级作为典型,充分展示其孕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预示社会发展的前景。

2. “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而等级则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从本质上讲,阶级更体现出文明的进步性。由于等级和阶级的概念相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如何结合具体史实让学生从结构上理解文明的演变,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展示两段材料:

“上帝塑造了三种生命,它们是农民、骑士和僧侣。”( 欧洲曾经流行得到俗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在起义前呼喊的口号)。

提问:这两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从欧洲和中国古代关于出身决定“等级”的传统引入本课内容。

2、教师讲述“等级”与“阶级”概念。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是以“等级”形式存在的,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而阶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偏重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两个概念存在交错的现象:一个阶级中可存在若干等级,西欧封建等级制中,国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骑士、绅士等多个等级,形成金字塔状,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一个等级中,也可有多个阶级与阶层,法国大革命前,被压迫的第三等级中,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城市手工业者……等各个阶级与阶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在讲述的时候要向学生强调:“等级”与“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产生的。

奴隶社会的等级主要分为平民和贵族,广大的奴隶被排除在等级之外,无任何政治权利。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特点:贵族世袭,拥有经济、政治特权,形成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层层封授,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说,导致国家四分五裂;贵族队伍相对封闭、腐败,激起大多数人反抗等。这一切都是欧洲封建社会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的重要原因。

到19世纪,人民广泛地使用“阶级”、“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反映出时代的进步。

可适当讲解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等级制度分为爵制和秩品两种。爵制:西周春秋时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可以世袭。进入封建制以后,特别是秦统一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爵制只是用来划分皇亲与极少数重臣的政治等级。秩品:秦以后,大部分官员实行秩品制。秩为奉禄,品为等级。曹魏时设官品九品之制,后来沿用。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官员队伍呈开放流动型。)

这部分内容相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可联系奴隶社会(如印度种姓制度)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作一比较,从中引出等级制度的不可变更性及固态化,而阶级则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变化及流动,更突出人的能动性,从而显示出阶级比等级的进步性。

总结: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与思想启蒙、宗教改革的进行,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度最终被埋进历史的垃圾堆,阶级占据了主导地位。

3 中产阶级

过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话:“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到社会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都有各种独特的等第。”;“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提问:和之前的社会相比,资产阶级社会从阶级关系上看有什么明显特征?

过去时代存在的复杂的等级、阶层……都最终消失,阶级关系简单,清晰,并被凸显在阶级关系简单化之后,中产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成分。

提问:“中产阶级的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哪些变化?中产阶级在中世纪、在资本主义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以此对中产阶级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及影响有宏观认识。

历史时期

中产阶级成分

作用

影响

中世纪后期(11世纪后)

城市市民的主体,包括商人、作坊主、店主、银行家和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

与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和市民权利

 

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为主体

与无产阶级联合,反对封建主君主专制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后

同上

与无产阶级斗争

1.中、俄等国,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西方大国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加强社会福利。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靠知识和科学技术发明而发家致富的知识型人才

 

 

总结:

(1)中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2)中产阶级是相对富有的、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3)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产阶级成分发生变化,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5、全课总结:

(1)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历史在不断进步,等级虽然已在法律上消失,但阶级依然存在。

(2)由于等级特权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政治特权的制约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

(3)据社会学学者研究,中产阶级居多的纺锤形社会结构是稳定的社会结构。

(4)人类追求平等、幸福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而平等的实现程度则折射出文明的进步程度。

[资料附录]

1、欧洲中世纪的贵族

所谓贵族,是指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是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的统称。根据朱孝远的观点:“中世纪欧洲封建贵族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11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封建贵族’,具有以采邑制为基础,贵族谱系不明确,土地继承有困难等特点;12-14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等级贵族’,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性,贵族成为一种等级分明和表现出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特权的特点;15-16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权贵贵族’或‘贵族统治者’,其特点是等级原则为阶级原则所取代,贵族不再是一个具有严格等级规定的集团,而是有权、有势的富人阶级的统称。”

“封建贵族”时期,贵族们主要是以成就、财产而不是以血统、封号来衡量贵族身份。贵族体系呈开放性,变动过于频繁。进入12世纪,欧洲贵族进入了一个以其严格的等级体制为特征的历史阶段。如:注重贵族等级封号、家族血统、职业、财产世袭、声望和特权等。社会统治阶层由开放走向封闭。到了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贵族阶层的内部分化和新兴贵族的崛起,人们开始超越血统、特定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而用权势、财富和地位来重新确认贵族。特别是原来没有贵族血统的人,可以因其权势和财富而被社会承认为贵族并取得国王的贵族封号。来自社会下层的中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已开始进入社会上层的统治领域。

2、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指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这一阶层是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纵向流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所出现的中产阶级人群,主要为知识型企业家与知识型人才,如建筑师、律师、商业营销人员、经理、影视工作者、教授、医生、股票经纪人及自由职业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知识技能,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换取各种稀缺资源(财富、地位、名望与权力)的“资本”。中产阶级是相对富有的,有较高文明修养和高生活质量的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91年版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材料一  我国春秋时期,鲁昭公7年(公元前535年)楚芋尹对楚王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在此之后的中国历史中,还有极其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材料二: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逐级分封的结果,形成了以国王或皇帝为首,贵族依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之次序……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那里接受封地,并要履行隆重的敕封式。“他要跪在领主的膝下,宣誓效忠;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他的主人。”

1、归纳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这一特点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答案:

1、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一等级对上一等级负责。

2、中国:形成了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最高统治者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国古代是宗族为基础的大一统社会。

西欧:层层受封制度,导致西欧中世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王权并非至高无上;封建割据严重,社会动荡;契约思想对近代欧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