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潍坊市诸城第一学期九年级诊断题
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 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汉字,要求正确、工整。(2分)
跌dàng( ) huò( )免 探lí( )得珠 言简意gāi( )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者、作品。(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______________》)
(2)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3)《陈涉世家》一文中表现陈涉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4)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 _, ___________。”的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
(5)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_______”,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_______”,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____________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
②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__________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③他已经当庭拒绝过了;我们现在只能给他公道,让他___________原约。
④这里,前后呼应的两笔,___________地而且有层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
A.终生 温情 实行 有板有眼 B.终生 温润 履行 有声有色
C.终身 温润 履行 有声有色 D.终身 温情 实行 有板有眼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学校希望通过开展节约用电教育,防止同学们不浪费用电。
B.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D.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二、理解 感悟(48分)
6.上片中词人因今追昔,借景抒情,请你揣摩一下词人在“夕阳”下的所思所想,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2分)
8.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耐寒
9.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分)
10.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_____________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2分)
1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何以战?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7.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的雨的特点。(2分)
18.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3分)
19.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3分)
22.本文扣住城市视觉污染,着重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23.作者认为,应预防和治理城市视觉污染,并按“美的规律”来建没城市。从文章看,应从哪些方面预防和治理视觉污染?请概括说明。(3分)
24.“这个展现是否和谐,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影响。”“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两个句子都用了“一定”这个词,在句中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25.“视觉污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请从你的生活中,举一个视觉污染的例子,并作简要说明。(3分)
有人说“逆境成材”,也有人说“成材何必逆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试以事例论证法,证明某一观点,反驳另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