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卷上。
相对原子质量:H
第I卷(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的得6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右图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概念依次与a、b、c、d、e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A.生命活动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射弧、突触
B.物质出入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乙醇进出细胞
C.染色体、DNA、蛋白质、基因、脱氧核糖核酸
D.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蓝藻、颤藻
2.某研究小组从蛙的精巢中提取了一些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无突变发生),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右下图。从图
中所示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A.乙组细胞中有一部分可能正在进行DNA复制
B.丙组细胞中有一部分可能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C.乙组细胞中既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
D.假设蛙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NA用N标记(原料用N的标讵),经减数分裂,甲中含有被N标记的生殖细胞为2个
3.下图表示生物体部分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过程②可以在细菌体内完成
B.能进行过程③的生物无核膜,属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②和④过程不能发生于同一细胞中
D.病毒能完成②的过程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说明生物工程技术的是
A.从输卵管中取出的卵细胞,不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
B.“多利”羊的产生,说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有全能性
C.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能对生物体进行定向改造
D.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一般发生脱分化、细胞分裂和再分化的过程
5.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2000年发生蝗灾时,新疆某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它生物
6.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和大肠杆菌在合成胰岛素时,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是相同的
B.DNA连接酶能把两个黏性末端经碱基互补配对后留下的缝隙“缝合”
C.通过检测,大肠杆菌中没有胰岛素产生则可判断重组质粒未导入受体菌
D.在培养大肠杆菌的工程菌过程中,获得目的基因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
7.化学与科技、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8年10月以后。北京小汽车仍将按车牌号限时行驶,提倡公民坐公交车,这体现了世界能源危机,符合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B.
C.
D.三聚氰胺()俗称“伪蛋白”、“蛋白精”,加入到奶粉中,目的是提高含氮量,
即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口感舒适,便于饮用。
8.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c为阴极,d为阳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NH、C1、HCl、NO等
C.装置③中X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9.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x1023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HCIO完全分解时转移电子数为
B.a L O和N的混合物中含有的分子数为
C.100 mL 0.1 mol/L的Al (SO)溶液中含有的Al数目为
D.常温下,42 gCH和CH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
10.某溶液中大量存在的五种离子:(M代表一种离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则M可能为
A. B. C. D.
11.-鸢尾酮香料的分子结构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鸢尾酮可与某种酚互为同分异构体
B.1mol -鸢尾酮最多可与3molH2加成
C. -鸢尾酮能发生银镜反应
D. -鸢尾酮经加氢→消去→加氢三步反应可转变为
12.今有室温下四种溶液,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pH
11
11
3
3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
盐酸
A.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B.分别加水稀释10倍,四种溶液的pH①>②>④>③
C.①、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D.④与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则
13.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表示压强,表示温度,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I: B.反应II:
C.反应Ⅲ: D.反应Ⅳ:
14.如图给出的是物体的运动图象,纵坐标v表示速度,横坐标t表示时间,其中哪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15.如图所示,水下光源S向水面点发射一束光线,折射光线分成,两束,则
A.、光的波长在水中的时候一样长
B.若保持入射点位置不变,将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则从水面上方观察,光先消失
C.、两束光相比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口光比较大些
D.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做实验,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光的间距
16.我国自行研制的轻水反应堆“中国环流一号”是轻水反应堆中比较成熟的技术,轻水反应堆是利用轻核聚变而获取原子能。下列属于轻水反应堆中核反应方程的是
A. B.
B. D.
17.如图,让闭合线圈从高处下落后,进入匀强磁场,从边刚开始进入磁场,到边刚进入磁场的这一段时间内,在下列几种表示线圈运动的图象中不可能的是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8.如图甲所示,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L、L、L为三只规格均为“9V,6W”的相同灯泡,各电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输入端交变电压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为 B.三只灯泡均能正常发光
C.电流表的示数为
19.一列简谐横波沿轴正方向传播,在 时的波形如图所示,己知这列波在P点依次出现两个波峰的时间间隔为0.4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波速是
B.质点P在1s内所通过的路程是lm,1s末质点P具有向正向振动的最大速度
C.从图示情况开始,再经过1.1s,质点Q第二次到达波峰
D.当波传到Q点以后,P、Q两质点的振动情况始终相反
20.
A.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时宇航员由于不受引力作用而处于失重状态
B.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等于
C.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动能等于
D.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21.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的水平地面上,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最大静摩擦可视为等于动摩擦),.A物体质量m=
A.刚开始推动占物体时,推力为250N
B.当丑物体移动
C.当B物体移动
D.当B物体移动
第II卷(本卷共10题,共174分)
22.(18分)
I. (8分)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打下如图乙所示
纸带。如果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记为
(1)实验时纸带的 端应和重物相连接(选填A或B)
(2)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由
取平均值
方法B:由
取平均值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数据,方法A中有 ;方法B中有 。因此,选择方法 (填“A”或“B”)更合理。
II.(10分)某电压表的内阻在20 k ~30 k之间,现要测量其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待测电压表V(量程3 V)、电流表A1(量程200 )、电流表A2(量程l mA)、电流表A3(量程O.
(最大阻值20,50mA)、电源E(电动势4.5V),电键K
(1) 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量多组数据,试在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其中电源和电键及其连接己画出)
(2) 所提供的电流表中,应选用
所提供的滑动变阻器中,应选用 (填写字母代号)
23.(14分)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图甲是2008年北
京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小将陈若琳和王鑫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如果陈若琳质量为m身高为L,她站在离水面H高
的跳台上,重心离跳台面的高度为 ,,竖直向上跃起后重心又升高了达到最高点,入水时身体竖直,当手触及水面时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如图乙所示,这时陈若琳的重心离水面约为,她进入水中后重心最低可到达水面下处,整个过程中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求陈若琳从离开跳台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可用于完成一系列动作的时间;
(2)求陈若琳克服水的作用力所做的功。
24.(18分)如图,阻值不计的光滑金属导轨MN和PQ
水平放置,其最右端间距d为
=
求:(1)杆ab刚进入半圆形导轨时,对导轨的压力:
(2)EF到QN的距离;
(3)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5.(22分)如图,空间XOY的第一象限存在垂直XOY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第四象限存在平行该平面的匀强电场(图中未画出);
OMN是一绝缘弹性材料制成的等边三角形框架,边长L为
(1)所加电场强度的大小;
(2)所加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
(3)求在碰撞次数最少的情况下,该微粒回到C点的时间间隔;
26.(16分)
I.A、B、c、D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元素
结构或性质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
B
B和A形成的化合物甲,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C
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同主族
D
单质为有色气体
(1)甲的电子式是 。
(2)C的非金属性比D的非金属性 (填“强”或“弱”),并用化学事实加以说
明 。
(3)B
II.合成氨生产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途径,对化学工业技术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N2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H2可用甲烷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我国合成氨工业目前的生产条件为:
催化剂一铁触媒,温度一400~
回答下列问题:
(1) 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压缩到30~50MPa的原因是
。从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低温有利于原料气的转化,实际生产中采用400~
(2)
(3) 有人设想寻求合适的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N2、H2为电极反应物,以HCl一NH4CI为电解质溶液制取新型燃料电池。请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
27.(14分)下图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已知:常温下D、E、F、I、J为气体;C的焰色反应为黄色;M为红褐色的固体。
(1) 写出:A的电子式 ,J的结构式 ,M的化学式 。
(2) 基于反应①原理的化学工业称为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写出K和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写出F溶液和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 己知由G分解得到的H、I、J三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则G的化学式为 。
28.(14分)宁波市某中学化学研究小组以铜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过程如下:
29.(14分)香精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方面应用广泛,用烷烃A合成香精及其他两种有机物的路线如下:
已知:①A只有两种一氯代物B和C
(2)
回答下列问题:
(1)和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填序号)
(2)D物质的名称为:
(3)由E合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为
(4)工业用 直接合成该香精,化学方程式为
(5)以G和某种一元醛和必要的无机试剂为原料合成
在下面合成路线中填入相应的物质:
30.I.(14分)下图甲表示两种不同的植物(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随着日光照射强度的变化,
吸收CO2量与放出C02量的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c~h指的是O2或CO2。请据图回答:
(1)曲线B所表示的是 植物的受光强度和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关系。
(2)B植物在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总的光合速度的值是 CO
(3)甲图中,A、B两种植物处于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指出乙图对应的c~h过程中能发生的是: 。
(4)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 h,在 千勒克斯以上的光照强度下才能使A植物一天内吸收的CO2量超过放出的CO2量,B植物白天在1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下,一昼夜中植物能否生长?为什么?
(5)图乙中的h若指的是葡萄糖,图示还正确吗?为什么?
(6)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需要外界的能量供应,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物质和能量转变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从能量输入叶肉细胞到能被生命活动所直接利用,其能量转移的具体途径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II.(14分)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甲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温从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把它指出来。
① ;② 。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或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不考虑创伤对实验的影响)。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
(4)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引起小白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还可促进有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使 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此可见小白鼠对体温的调节属于 调节。
(5)请你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甲鼠被破坏了下丘脑后,与乙鼠相比较,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对恒定之外,在实验中还能直接观察到哪些异常生理现象或症状?(至少写出一项)
31.(16分)获得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育种专家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源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的研究。他与其他育种专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对小麦新品种的染色体组成研究发现,偃麦草具有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了。下图示意他们育种的主要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育种过程中获得的杂种种植后性状一定会出现 。大面积种植杂种的目的是要获得具有 遗传的小麦新品种。
(2)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特殊的气候条件起到了 的作用。
(3)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的事实,突破了 。
(4)科学家发现具有抗病的小麦的抗性基因和影响产量(高产和低产)的另一对等位基因的传递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①将大面积种植前的抗性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其后代中抗性小麦与不抗性小麦数量之比
为 。
②若该抗性小麦自交,则其后代性状表现及分离比为 .。
③若将高产杂合的普通小麦通过育种专家李振声培育,得到高产抗病的小麦,现将此高产抗病小麦与低产普通小麦多次杂交,得到的都是高产抗病和低产不抗病的小麦,请解释此现象的原因 。
(5)从个体水平检测,可采用 方法可以鉴定出抗病植株。
物理部分参考答案
14.B 15. D
22.(I)(1)A (2); B
II(1)
(2)A1 ; R1
23.(14分)解:(1)陈若琳跃起后可看作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重心上升的高度
设起跳速度为,则,上升过程的时间
解得 (2分)
陈若琳从最高处自由下落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重心下落的高度
(2分)
设下落过程的时间为,则
解得 (2分)
陈若琳要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
(2分)
(2)设从最高点到水面下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克服水的作用力的功为
由动能定理可得(2分)
24.(18分)
解:(1)设杆ab刚进入半圆形导轨时速度为,到达最高位置CD位置时,速度为,由于恰能通过最高点,则: 解得
杆ab进入半圆形导轨后,由于轨道绝缘,无感应电流,则根据机械能守恒:
解得
设在最低点时半圆形轨道对杆ab的支持力为N,
则有
解得
(2)杆ab离开半圆形导轨后做平抛运动,设经时间落到水平导轨上
解得
则杆ab与NQ的水平距离
故EF与NQ的水平距离为
(3)设杆ab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解得
对杆刚要到达NQ位置进行分析
25.(22分)解:(1)设所加电场沿X、Y轴的分量分别和,粒子沿X、Y轴的加速度分量分别和,则有:
代入 解得
粒子到达P点时速度为
粒子的加速度为
(2)设粒子在框架内的圆周运动半径为R
由分析可知 解得:
由
则
(3)设从C到P运动的时间为,碰撞次数最小的情况下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为T
则
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
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回到C点的时间
生物部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6 CBADBB
二、非选择题
30.I(14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1)阴生 (2)6 (3)efgh (4)4 不能(1分),因为植物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为零(1分) (5)不正确(1分):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方可进入线粒体继续分解(1分) (6)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II(14分,每空2分)
(1)①试验要有可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试验有一定的偶然性;②对照试验前首先测量甲、乙两鼠的体温。③对照组要作假性试验处理(其他合理也可给分)
(2)赞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试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试验,进行前后自身对照。
(3)BD(不完整不得分)
(4)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不完整不得分)神经和体液(不完整不得分)
(5)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或影响抗利尿激素合成,尿液量增加。(其他合理也可给分)
31.(16分,每空2分)
(1)形状分离 高产抗病且能稳定(不完整不得分)
(2)选择
(3)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或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①1:1 ②抗性小麦:不抗性小麦=3:1 (不完整不得分) ③抗病基因接在含有高产基因的染色体上
(5)病原体感染
化学部分答案
7-13 BADBCCC
26.(共16分)
I (1) (1分) ;(2)弱 (1分) ;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分)
(3)N2H4(1)+O2(g)=N2(g)+2H2O(1),H=-629Kj/mol (3分)
II (1)无论从速率还是平衡考虑,压强越大均越有利,但考虑到设备材质和加工工艺要求、生产力等综合成本等因素,实际采用30―50Mpa ,(2分)
在此温度范围内,催化剂活性最佳。(2分)
(2) (2分) (3)N2+6e-+8H+=2N (3分)
27.(共14分)
(1)
(2)氯碱工业 (1分) , (3分)
(3) (2分) (2分) (4) (3分)
28.(共14分)
(1)+1价, +2价, (各1分); Cu2O(2分)
(2)阴极上:(2分)
阳极上:(白)(3分)
(3)①(3分)
②(2分)
29.(共14分)
(1)①②④ (2分)
(2)1,2-二溴丙烷(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