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有关电场强度的理解,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 由E=$\frac{F}{q}$可知,电场强度E跟放入的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 |
B. | 当电场中存在试探电荷时,电荷周围才出现电场这种特殊的物质,才存在电场强度 | |
C. | 由E=$\frac{kq}{{r}^{2}}$可知,在离点电荷很远,r接近于无穷大,电场强度为零 | |
D. | 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本身特性的物理量,与是否存在试探电荷无关 |
分析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是E=$\frac{F}{q}$,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式子中的q表示试探电荷的电荷量,而E为原电场的电场强度,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试探电荷无关,试验电荷q的数值应足够小,不改变它所在处的电场,这样,电场强度就等于每单位正电荷所受的力;
点电荷电场的决定式E=$\frac{kq}{{r}^{2}}$(只适用于点电荷).
解答 解:A、电场强度E可以根据定义式E=$\frac{F}{q}$来计算,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故A错误;
BD、电场强度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电场的一种性质,与试探电荷是否存在无关,故B错误,D正确;
C、点电荷电场的决定式E=$\frac{kq}{{r}^{2}}$,在离点电荷很远,r接近于无穷大,电场强度为零.故C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涉及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决定式,要抓住电场强度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电场的一种性质,与试探电荷是否存在无关这一根本的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属于简单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静止的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恒定功率启动,设阻力不变,在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列车( )
A. | 受到的牵引力逐渐增大 | B. | 加速度逐渐增大 | ||
C. | 合外力的瞬时功率逐渐增大 | D. | 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逐渐增大 |
2.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打印点未画出.
(1)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这个速度值填入下表(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2)由以上数据可求得小车加速度为0.80m/s2.(保留2位小数)
(1)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这个速度值填入下表(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速度 | vB | vC | vD | vE |
数值(m/s) | 0.479 | 0.560 | 0.640 |
19.为了测定电源电动势E的大小、内电阻r和定值电阻R0的阻值,某同学利用DIS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闭合电键S1,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某一方向移动时,用电压传感器1、电压传感器2和电流传感器测得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机分别描绘了如图乙所示的M、N两条U-I直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乙中的M、N两条直线可知BC
A.直线M是根据电压传感器1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B.直线M是根据电压传感器2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C.直线N是根据电压传感器1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D.直线N是根据电压传感器2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2)图象中两直线交点处电路中的工作状态是ABC
(3)根据图乙可以求得定值电阻R0=2.0Ω,电源电动势E=1.50V,内电阻r=1.0Ω.
(1)根据图乙中的M、N两条直线可知BC
A.直线M是根据电压传感器1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B.直线M是根据电压传感器2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C.直线N是根据电压传感器1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D.直线N是根据电压传感器2和电流传感器的数据画得的
(2)图象中两直线交点处电路中的工作状态是ABC
A.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滑到了最左端 | B.该电源在该电路中的输出功率最大 |
C.定值电阻R0上消耗的功率为0.5W | D.该电源在该电路中的效率达到最大值 |
16.下列说法中指时刻的有( )
A. | 新闻联播每天播出30分钟 | B. | 一场足球比赛90分钟 | ||
C. | 火车9点20分到站 | D. | 数学测试的时间是45min |
3.有一电场的电场线如图所示,场中A、B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电势分别为 EA、EB 和 φA、φB 表示,则( )
A. | EA>EB φA>φB | B. | EA>EB φA<φB | C. | EA<EB φA>φB | D. | EA<EB φA<φB |
20.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速度变化量为△v,发生位移为x,紧接着速度变化为同样的△v发生的位移为( )
A. | x-$\frac{(△v)^2}{2a}$ | B. | x+$\frac{(△v)^2}{2a}$ | C. | x-$\frac{(△v)^2}{a}$ | D. | x+$\frac{(△v)^2}{a}$ |
12.如图所示,底部连通的均匀玻璃a、b、c,上端封闭,原先三管中水银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若再从底部缓慢注入一些水银,则三管中水银面高度的情况为( )
A. | a中最高 | B. | c中最高 | C. | 一样高 | D. | 无法判断 |